除了臥病在床的姥爺,一家人都出來歡迎子洋成功實現千里走單騎,就連行動不便的姥姥都拄著拐棍出來給自己的外孫子接風了。 記者 金松 攝
騎車回家!
7月29日下午,這一夢想終于變成現實!歷時21天,行程2100公里,湖北黃石少年余子洋孤身一人騎單車跨越5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——遼寧本溪,用一次特殊的旅行完成了一場特殊的畢業紀念。
昨日下午2時許,記者見到余子洋時,曬得黑黝黝的皮膚讓他更顯得青春健康。雖然一個人在外21天,每天要騎100多公里,他卻沒有一點疲憊的樣子。
騎車回家是他的夢想
余子洋的父親是湖北人,母親是遼寧本溪人,他1991年出生在本溪,13個月大時一家三口遷回了湖北黃石。
因為從小就騎單車上下學,再加上那份東北情結,子洋有了騎單車回東北的念頭。半年前放寒假時,子洋開始給父母“灌輸”騎單車回東北的想法。用子洋媽媽的話說,“他整天給我們看旅行雜志啊、單車騎行的紀錄片啊,后來我們心里也就愿意了,只是還有點擔心。 ”“有些事情,今天不做可能就永遠不能做了。”最后,這一句話打動了父母。
7月9日早上,子洋騎車出發了,當日中午到了爺爺奶奶家。聽孫子說要騎單車一個人回東北,爺爺奶奶堅決不同意。還把子洋扣在家里,說啥也不讓出門。沒辦法,子洋只好說自己是跟爺爺奶奶開玩笑的,才溜出了門。
揣本地圖跨越5個省
按照事先的計劃,子洋帶了本地圖,從湖北過長江向東騎行,第二天就到了安徽境內。不料天公不作美,到安徽潛山就趕上了連雨天,桐城、巢湖,直到南京,一連七八天都在雨中,雖然準備了雨衣,可是穿著雨衣騎車實在不方便,子洋就頂著雨渾身濕透了往前騎。就是這樣,在巢湖還是因為暴雨太大被迫耽擱了一天。
騎單車走國道、省道有時甚至是鄉村公路,問路就成了子洋每天必須的“功課”。他說這和他原來的想法非常吻合:接觸不同的人、了解不同的生活。
子洋每天騎行100公里左右,不過在巢湖耽擱一天后為了趕時間,他一天騎了190多公里。在南京兩次橫跨長江后,經揚州、淮安、連云港進入山東省境,穿越日照、膠州、萊西、煙臺,然后乘船到達大連。 7月27日早從大連出發,經瓦房店、海城,7月29日下午順利到達本溪。
住55元旅店“太奢侈”
子洋這次單車回東北的所有費用都是他自己承擔的。子洋媽媽說,有他的壓歲錢,還有當家教掙的錢,又跟爸爸媽媽借錢湊了2000元,“還寫了借單。”
子洋告訴記者,他一般每天6時許起來準備,7時出發,中午飯不固定,有時就是邊騎車邊對付一口,一天騎行10個小時左右,下午5時許找地方歇下。
因為費用有限,子洋這一路上過得非常節儉。只挑那些便宜、干凈的小旅店住,一般都是二三十元,最便宜的住過10元錢的,最貴的住過一天55元的,晚上給媽媽打電話時直喊“太奢侈了”。就是這樣,昨日下午到達本溪的時候,子洋兜里只剩下7元錢了。
姨母、舅母、表姐還有先坐車回到本溪的媽媽特意準備了一個橫幅歡迎他,行動不便的姥姥也拄著拐棍走出門,看到他真的騎單車回來,高興得合不攏嘴。鄰居們聽說也都贊不絕口。
不過,子洋是不打算騎單車回去了。因為他已經被中國計量學院錄取,“騎車回去就不趕趟兒了。”子洋說,大學畢業后,他要到山區去先支教,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。
對話余子洋
記者:騎單車走了21天,你覺得最難忘的是哪一天?
子洋:每一天。每一天都很新鮮,都很難忘。
記者:2000多公里,你覺得哪一段路最輕松?
子洋:從萊西到煙臺,一路上風景很好,在路上還碰到在河邊捉知了的人們,河水很清。
記者:你覺得這一路最大的困難是什么?
子洋:就是雨天,雨很大,路都是泥水,很不好騎。
記者:21天來最高興的時刻是什么時候?
子洋:從煙臺坐船到大連。一下子跨海,很新鮮、很有成就感。
記者:這次騎單車回東北給你感覺最深的是什么?
子洋:愉快,新鮮,心變得很開闊寧靜。
記者:最大的收獲呢?
子洋:認識了不同的人,看到了他們的生活,也讓自己思考以后的人生,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。